山东德州,如何成为中国“芯片之城”

德州新闻网 阅读:11 2025-05-06 12:06:48 评论:0

  

  在黄河之畔的鲁北平原上,一座曾以传统农业闻名的城市——德州,正悄然蜕变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新兴高地。2023年,德州集成电路产业年营收突破400亿元,同比增长21%,而最新数据显示,当地规上企业已达174家,产业规模更飙升至500亿元。这一数字背后,是12英寸大硅片项目投产带来的技术突破,以及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的产业集群崛起。

  12英寸大硅片:打破进口依赖的“硅基心脏”

  2023年10月,山东有研艾斯12英寸集成电路用大硅片产业化项目在德州天衢新区正式通线,一期投资25亿元,月产能达10万片抛光片。这一项目如同为产业链装上了“国产心脏”——此前,12英寸大硅片长期依赖进口,占据芯片制造成本的30%以上。德州项目的投产,不仅填补了山东省内空白,更使大硅片国产化率提升15个百分点。中国有研集团依托其“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”,将德州基地打造为占地800余亩、总投资93.4亿元的关键材料供应枢纽,涵盖8英寸、12英寸硅片全产业链条。

  政策引擎:从“零基础”到“一号产业”的跃迁

  德州市委市 *** 将集成电路产业定位为“一号产业”,2023年修订出台的专项政策,以“要素保障+税收优惠+知识产权保护”组合拳推动发展。例如,天衢新区通过土地定向供应、研发补贴更高达30%等举措,吸引了包括有研集团在内的龙头企业落户。政策制定者深谙“种梧桐引凤凰”之道:一方面,以93.4亿元基地投资构建硬件生态;另一方面,通过科技攻关资金池支持企业突破光刻胶、高纯靶材等“卡脖子”环节。这种“硬件筑巢+软件赋能”的模式,使得德州在三年内实现从“产业荒漠”到“材料高地”的跨越。

  集聚效应:174家企业的“热带雨林”生态

  产业集群如同热带雨林,既需要参天大树,也离不开灌木草丛。德州目前174家规上企业中,既有山东有研这样的“领头羊”,也有数十家配套中小企业形成“共生 *** ”。以12英寸硅片项目为例,其拉晶、切割、抛光等环节催生了本地20余家专用设备服务商,物流成本降低40%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德州基地通过“材料—设计—制造”垂直整合,使芯片企业采购半径从跨国缩短至同城——这相当于把原本分散在全球的供应链,压缩成“一碗汤的距离”。

  未来挑战:从“起势”到“腾飞”的三道门槛

  尽管德州已站上500亿元产业规模的新台阶,但面对国际竞争仍有隐忧。首先,12英寸硅片月产10万片的产能,仅为全球头部企业单厂产量的1/5;其次,高端光刻胶等辅料仍需进口;第三,人才储备与长三角相比存在代际差。对此,当地 *** 计划2025年前再投入50亿元建设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园,并联合清华大学微电子所设立实训基地。正如一位行业观察者所言:“德州就像马拉松中的新锐选手,前半程靠爆发力,后半程需比拼耐力。”

 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,德州的故事印证了一个产业规律:突破“卡脖子”技术需要“单点爆破”,而构建完整生态则需“集团作战”。当黄河水继续流淌,这座城市的芯片梦想,正从一粒沙般的硅原子开始,书写着中国制造的另一种可能。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德州新闻网是德州市综合性信息枢纽,每日更新民生政策、突发事件及国际热点,搭建‘德州看世界,世界看德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