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河县“黄河号子”濒临失传:最后一代船工收徒,年轻人嫌土气无人学

位于山东省的齐河县,自古以来就是黄河的重要渡口之一。这里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——黄河号子。然而,随着时代的变迁,这种古老的号子正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危机。如今,最后一代船工正在努力收徒,但年轻人却对这种传统文化不屑一顾,认为其过于“土气”,无人愿意学习。
黄河号子,又称“黄河船夫号子”,是黄河船工在行船过程中,为了鼓舞士气、协调动作而唱出的劳动号子。它起源于黄河流域,历史悠久,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。黄河号子以其独特的韵律、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民族风格,被誉为“黄河之魂”。
然而,在现代社会,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,黄河号子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。许多年轻人认为这种传统文化过于陈旧,缺乏时尚感,不愿意去了解和学习。这使得黄河号子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。
齐河县最后一代船工李大爷,今年已经70岁。他从小跟随父亲学习黄河号子,一生都在黄河上从事航运工作。李大爷深知黄河号子的重要性和传承的紧迫性,于是决定在退休前收徒,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。
“黄河号子是我们黄河人的骄傲,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失传。”李大爷坚定地说。为了吸引年轻人学习黄河号子,他尝试着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,创作了一些新的号子。然而,效果并不理想,年轻人仍然对这种传统文化不屑一顾。
“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,觉得土气,没意思。”李大爷叹了口气,“我曾经教过一个年轻人,他学了几天就不学了,说这种东西没有用。”
面对困境,李大爷并没有放弃。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让更多的人了解黄河号子,让这种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。为此,他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,向人们介绍黄河号子的历史和魅力。
“我希望有一天,年轻人能认识到黄河号子的价值,愿意学习这门技艺。”李大爷充满期待地说。
事实上,黄河号子并非毫无价值。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,更是黄河文化的瑰宝。黄河号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、地理、民俗等知识,对于研究黄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。
然而,要让黄河号子重焕生机,仅仅依靠李大爷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。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,加强对黄河号子的保护和传承。 *** 部门应加大对黄河号子的扶持力度,鼓励年轻人学习这门技艺;同时,社会各界也应关注黄河号子的传承问题,共同为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新的活力。
总之,齐河县“黄河号子”濒临失传的现状令人担忧。但我们相信,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,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一定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,焕发出新的光彩。